据说,芒砀山群的夫子山是全国惟一一座用孔夫子尊称命名的山头。因为春秋末年孔夫子在山下避雨,后人遂将此山称为夫子山。夫子山的南端有一处自然崖洞,容积约150余立方米。大约在鲁定公一年(前499),孔子55岁的时候,因革新失败,被迫辞官离开鲁国,率弟子子路、子贡、颜回、冉求等人,到宋国考察殷礼,再到杞国考察夏礼。从此,开始了他的颠沛流离,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活。正是在他从鲁至宋的途中,经过芒砀山,遇上一场大雨,孔子率弟子到崖洞内避雨。洞前有一平坦的石面,相传是孔子晒书的地方,故名晒书台。洞中今有1米多高的孔子石刻雕像,双膝盘坐,双手束袖,头微前倾,颈缩,愁眉苦脸,胡白老长,极像是雨中遇难,一筹莫展的形象。据专家考证,此孔子石刻像雕于明代,据说也是全国仅存的孔子古石雕像。 夫子崖洞前一座孔庙,是历代尊孔祭孔之地。庙坐北朝南,现有启圣殿进深3间,面阔5间,殿内原立有孔子塑像和七十二贤像,木柱上楹联“天下文官祖,累代帝王师”,赫然醒目,庙前还有山门、东西厢房等清代建筑。 庙院内有3块巨大的石碑,其中一块石碑被两棵粗柏相拥抱。另两块石碑分别为孔子67代孙衍圣公孔毓圻和71代孙衍圣公孔昭焕所立,碑文就详细记载了孔子去鲁适宋在此避雨的故事。 夫子崖东60米处,有三座塔。按“一木为木,二木为林,三木为森”的说法,也应该称作塔林了。以往都说这是佛塔,其实这是三座儒塔,但塔的雕刻又确有佛家的故事内容,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的佛家便与汉文化相结合,大量吸收了汉文化的精华,汉文化也吸收了佛家的特色,便成了儒佛结合的产物。这从三座塔的建筑形制和花纹故事可作说明:其中一座位于石塔的中间,通高10米多,仿楼阁式建筑,八角五层,塔身上镶嵌64块,雕刻着《西游记》的人物故事,其中一组为唐三藏头戴花冠、身披袈裟、手持锡杖,雍容自如;而孙悟空则脚踏祥云;长嘴大耳的猪八戒昂首挺胸;如来佛西天佛祖则结趺端坐,微笑安祥;白骨精肩挑食物,正在勾引调戏猪八戒,生动地描述了《三打白骨精》中精彩的一幕。而东边的一座石塔高约7米,由石鼓和石盘相间叠压成五层八角密檐式,石鼓上雕刻40幅人物画像,有劳动、读书、清谈、打仗及花鸟、山水等内容,融汇了儒家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于为何将此处塔林称为郭塔,今有两种说法,一说此塔因位于郭氏墓地而得名;一说因沛人高某来芒砀山重修夫子庙作为主持,死后归葬于塔。年代稍后的两座石塔则是郭氏二门徒的归宿。 自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被尊封为至圣先师,受到历代皇帝的推崇。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孔子的封号达到20余字。但是从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与儒教为了争夺人们的思想,进行了长达1000余年的斗争。其间也经历了几次大的灭佛。佛家的经典也糅合了一些儒家的思想内涵。孔庙也曾被佛家占领。因此,在这三座塔中何为佛塔,何为儒塔,尽可辨认。 西汉中期以后,夫子山便成为西汉梁王的陵墓开凿之地。迄今山顶处已发现两座大型汉墓:位于南边的一座高大的封土堆上,是西汉中期以后的梁国王陵,与此南北并列的北边的一座是他的王后陵,两墓都是像梁孝王墓形制的“凿山为室”的石崖墓。80年代,曾在墓道封土内出土金狮头、金羊头和镀金车马器、女士舞俑等珍贵文物。而夫子山的西侧三处烟囱之下,还有一座大型多室的陪葬墓。90年代被文物考古部门清理发掘。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河南商丘网
( 豫ICP备14014030号-7|
豫公网安备4114030200001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1 10:27 , Processed in 0.0870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