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孔子带着他的弟子颜回等人从鲁国出发,经宋国,到杞国去,来到了当时颇为著名的城邑匡城。在他们来匡城之前,鲁国的阳虎也曾到过这里,阳虎的部下在匡城时干尽了坏事,无恶不作,城内的老百姓对他深恶痛绝,恨不得扒他的皮,吃他的肉。但孔子对此却并不知道,仍大摇大摆地来到了匡城之下,因为孔子的相貌、穿戴又极像阳虎,城内的人误以为阳虎又来了,于是首领简子率领武士、群众把孔子围得水泄不通,扬言要杀阳虎,孔子不管如何解释不是阳虎,都无济于事。一时被人群冲散的子路急忙冲进包围圈,但看到的却是孔子和弟子们仍在谈笑风生,还不时地弹琴吟曲,弟子们又推荐善于辞令的人出面交涉,并多方提供证据说明被包围的人不是阳虎,而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到了第五天,匡人经过详细了解,确认不是阳虎后,才放孔子,使孔子得以继续他的考察之行。 孔子在被围期间,子路看到孔子大难临头还镇定自若,非常惊讶地问孔子这是为何,孔子这样给自己解释说:“在水中来去不怕蛟龙的是渔夫之勇;在野外来去不怕虎豹的是猎人之勇;面对刀剑不顾死活冲锋在前的是武士之勇;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临大难而不惧者是圣人之勇。”这个生动的比喻既显示了孔子镇静自若,又讽刺了匡人的不识君子,成为一句成语,即“临大难而不惧”,后来简称“临危不惧”。临行时,孔子还感慨地说:“文王虽然已经离开人世,难道这里也就没有天理了吗?上天并没有要灭绝天理,匡人又能把我们怎样?”从此,匡城便闻名于后世。 匡城城址就在今天的睢县城西12.5公里的匡城乡所在地,匡城名称有这样的来历:在东周时,秦康公(前620—前608年在位)假借刚即位的周匡王之名在匡地筑城,后还宋,改名承匡城。秦代时,将承匡城置为县城,不久,因城内低洼积水徙于襄陵,城遂废。现存的城墙是由黄色土夯筑而成,最高处10米,城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城墙的西南角有一高大的土台,上有关帝庙,庙旁植5棵高大的柏树,当地习称“五柏一所庙”。匡城的城址也已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河南商丘网
( 豫ICP备14014030号-7|
豫公网安备4114030200001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1 10:27 , Processed in 0.0640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