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五老,是指北来时的祁国公社衍、礼部待郎王涣、卫射司衣卿毕世长、驾部郎中冯平、兵部郞中朱贯。他们耆年挂冠,隐居睢阳(今商丘),结社赋诗,不干时事,被人奉若神明,所以绘《睢阳五老图》以传。 绘五老图者,虽未署名,但从宋入钱明逸《五老图诗序》中可知,这位丹青高手,是商丘人。因为商丘乃西周宋国,隋初名宋城,唐名宋州,宋名宋城县。所以,人们习惯称商丘人为“宋人”。这在《搜神记》等不少古籍中,均可找到例证。故钱明逸在《五老图诗序》中称“宋人形于绘事,以纪其盛。”这里所提到的“宋人”,显然是商丘人。因为钱明逸与绘五老图的作者是同代人,所以,不可能把同代人称为“宋代人”。 从《五老图诗序》中可知,《睢阳五老图》最早在毕氏之手。 而钱明逸为何能最早题《五老图诗序》呢?钱明逸说得明白: “明逸游公门久矣,以乡闾世契,倍厚常品。今假守留钥,日登翘馆,因得图像,占述序引,以代乡校咏谣之万一。”从此不难看出,钱明逸当时经常出入于毕世长之家门。为何能久游毕氏之门呢?原来他们同是云中老乡,而且毕、钱两家为世交。正因如此,才能够以看守“翘馆”为名,留下钥匙,开馆而得见图像。 在者图库写于“至和丙申中秋日”,即一〇五六年八月十五日。显然,五老图和五老题诗在前,写序在后。从五老题诗中亦可知之。五老图绘成时,五老俱健在,并且五老对图赋诗,杜衍首唱,相继依韵唱和者为王涣、毕世长、朱贯和冯平。 杜衍诗云: 五老四百有余岁, 俱称分曹与挂冠。 天地至仁难补报, 林泉休致许盘桓。 花朝日夕随时乐, 雪鬓霜髯满座寒。 若也睢阳为故事, 何妨列向画图看。 王涣诗云: 分曹归政养耆年, 李下何由更整冠。 贤相赋诗同笑傲, 圣君优诏许盘桓。 庞眉老叟俱称寿, 凌雪乔松岂畏寒。 屈指五人齐五福, 乡人须作二疏看。 毕世长诗云: 菲才最忝预高年, 分务由来近挂冠。 敢造巨贤论轨躅, 幸依都府得盘桓。 篇章奉和惭风雅, 眷待优隆荷岁寒。 傥许衰颜参盛列, 愿凭绘事永传看。 朱贯诗云: 各还期政遇完牛,鹤发俱宜顶道冠。 乍道林泉能放旷,全抛簪绂尚盘桓。 君恩至重如天覆,相座时亲長地寒。 九老俱无元老成,莫将西洛一般看。 冯平诗云: 诏恩分务许幽闲,肯借留都獬豸冠。 名宜倘来空扰攘,丘园归去好盘柜。 醉游春圃烟霞暖,吟听秋潭水石寒。 退傅况兼为隐伴,红尘哪复许频看。 从杜衍的“何妨列向画图看”,王涣的“乡人须作二疏看”,毕世长的“愿凭绘事永传看”等诗句不难看出,五老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对图吟唱的。 为何“五老图”最早藏于毕氏家,笔者认为:一是,很可能是毕世长倡导,请丹青高于绘五老图于家,所以,理所当然此图应归毕氏收藏。其二,亦有可能因毕世长在五老中年龄最长,所以,众推毕氏收藏。 至于五老图“致仕祁国公杜衍八十岁”,“礼部侍郎致仕王换九十岁”,“司农卿致仕毕世长九十四岁”,“兵部郎中致仕朱贯八十八岁”,“驾部郎中致仕冯平八十七岁”的题款,应在五老病逝后所补题。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五老生前就确定他们的最终寿命。 关于钱明逸题《五老图诗序》时五老的详细情况已不可知。 但可以确切地说,这时至少杜衍还健在。因为写序时为“至和丙申中秋日”,,即一〇五六年八月十五日,而杜衍死于嘉祐二年二月五日,即一〇五七年二月五日。也就是说,钱明逸写序后将近半年杜衍方病逝。 令人遗憾的是,《睢阳五老图》和部分题跋,这一稀世国宝竟分藏在美国3个博物馆内,国内亦有部分题跋。但不知何时才能珠联璧合回归睢阳。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河南商丘网
( 豫ICP备14014030号-7|
豫公网安备4114030200001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4 12:18 , Processed in 0.0664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