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木兰和《木兰诗》考

2025-1-14 12:13| 发布者: zhangxinhe| 查看: 1| 评论: 0

摘要: 木兰从军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木兰所处的时代、木兰故里、《木兰诗》的作者等问题,却鲜为人知。多年来,笔者沿流求源,遍考国史和野史,并实地考察,受益匪浅。《木兰诗》中有“可汗大点兵”诗句。“可 ...
 木兰从军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木兰所处的时代、木兰故里、《木兰诗》的作者等问题,却鲜为人知。多年来,笔者沿流求源,遍考国史和野史,并实地考察,受益匪浅。

《木兰诗》中有“可汗大点兵”诗句。“可汗”这一称谓,查史可知,“可汗”亦作“可寒”、“合罕”。是古代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3世纪时鲜卑族中已有此称,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始于公元402年柔然首领社崙称丘豆伐可汗。也就是说,木兰从军的年代应在402年之后。但究竟后在何时,笔者从《木兰诗》中觅到了木兰从军的较为可信的年代。木兰从军时是“可汗大点兵”,从军12 载后,“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从此不难看出,从军时点兵的“可汗”和归来见到的“天子”决不是同一帝王。“可汗”是突厥、鲜卑等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而“天子”却是汉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但灭掉“可汗”的这位“天子”究竟是谁呢?通过查史得知,这位“天子”就是隋文帝杨坚。

557年,宇文觉登天王位,建立北周,都长安。是年,宇文护杀宇文觉,立宇文觉的长子宇文毓为天王。SS9年,宇文毓改称皇帝(周明帝)。560年,宇文护杀周明帝,立宇文泰之子宇文邕为帝(周武帝)。S72年,周武帝杀宇文护,夺回全部政权,北周进入强盛时期。周武帝 灭北齐,屈意交接突厥,借突厥之外力,于57年灭北齐。周武帝是位颇有作为的皇帝。据《北史》记载:“帝沉毅有智谋,初以晋公护专权,常自晦迹,人莫测其深浅。及诛护之后,始亲万机,克己励精,听览不怠。用法严整。…⋯群下畏服,莫不肃然。”“破齐之后,遂欲穷兵极武,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此其志也。”

“夏四月庚申突厥人寇幽州,五月己丑帝总戎北伐,遣柱国原公姬原、东平公宇文神举等五道俱人,发关中公私马驴悉从军。癸已,帝不豫,止于云阳宫。丙申,诏停诸军事。”“六月丁西,帝疾甚,还京,其夜崩于乘舆,时年三十六。”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公元578年四月庚申(二十三日)突厥人侵幽州(今北京),杀掠吏民。五月己丑(二十三日)武帝亲帅五路大军北伐突厥。从人侵至北伐其间只短短一个月。令人遗憾的是,五月癸已(二十七日)武帝身体不适,丙申(三十日)停止进军,六月丁酉(初一)因病重还长安,当夜于途中驾崩。初二太子即皇帝位,是为宣帝。579年二月皇太子衍即位。581年二月周静帝逊位于隋。从此不难看出,木兰从军的时间当在公元578年五月中上旬。木兰在北周从军时间只有两年零十个月。

因北周最高统洽者系鲜卑族,尽管称帝,但汉人和鲜卑人依然称他们为“可汗”。所以,《木兰诗》中便出现了“可汗大点兵”的诗句。既然周武帝亲帅五路大军北伐,可见声势之大,非同寻常。显然,北伐前只有“大点兵””,才可能实现大北伐。否

则,是不可能的。所以,木兰从军当在此时。同年十一月突厥围酒泉,但周宣帝未出兵。579年二月“以赵王招女为千金公主,嫁于突厥。”直到周静帝逊位隋,突厥一直未入侵。所以,大规模地征兵已不可能。按《木兰诗》所述,在军营12 载计算,凯旋时间应在隋开皇十年二月间。除在北周军营两年零十个月外,大多时间是在隋从军。所以,《归德府志》、《商丘县志》以及元代候有造所撰碑文称:“将军之为隋人”是符合史实的。侯有造在《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中称:“今辞(指《木兰诗》)有‘可汗’等语,意韵珠古,当是隋初所作。”笔者亦同意此观点。

侯有造又曰:“辞云‘点兵’、‘问欲’,皆称可汗,不书华夏国号,何哉?••隋恭帝义此地,突厥立刘武周为定阳可汗,又立梁师都为始毕可汗,国号梁,改元永隆。师都乃迎突厥居河南之地,是故此境之兵,称隶可汗之由也。”查《隋纪年表》可知,隋恭帝杨侑在位时间为617年十一月至618年五月,在位仅半年时间隋朝就灭亡了。可见恭帝为隋末代皇帝。这与前文所述《木兰诗》“当是隋初所作”,显然是矛盾的。

查史得知,梁师都(?628)隋夏州朔方(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人。任鹰扬郎将。大业十三年(617年)在本郡起兵反隋,攻占雕阴、弘化、延安等郡(今陕西北部),自称皇帝,国号梁,年号永隆。依附突厥,受突厥封,称大度毗伽可汗。数引突厥南略,屡为唐军所败。贞观二年(628年)在唐兵压境时,被堂弟洛仁所杀。

刘武周(?622)隋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县)。任马邑鹰扬府校尉。大业十三年(617年)与同郡张万岁等杀太守,聚兵万余人,自称太守,依附突厥,攻占雁门、楼烦、定襄等郡,受封为定扬可汗,自称皇帝,年号天兴。武德二年(619年)勾结突厥,攻取太原、晋州、浍州。次年兵败奔突厥。后拟逃归马邑,事泄被杀。

史实证明,梁师都被突厥所封并非始毕可汗(始毕可汗乃突厥首领)。梁师都和刘武周的势力范围尚未到达河南,不可能在河南大点兵。隋剪末年,王世充、李密据河南。李密败后,文武官员及所属郡县多降王世充,王世充便成了河南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而王世充乃汉人,也从未称过可汗。即使在河南大点兵,也不可能是“可汗大点兵”。

有史学家认为木兰是北魏人。而北魏立国148年,西魏立国22年,北周立国24年,均称可汗。但如果木兰是北魏初年从军,待见到天子,木兰当在200岁以上;如最后一年从军,至少也在

60岁以上,根本不可能。有人称木兰是唐初人,亦与《木兰诗》不符。众所周知,唐王朝李氏为汉天子,即使点兵,也不可能是“可汗大点兵””。所以,说木兰是北魏、隋末或唐初人,都不能成

立。

笔者认为,《木兰诗》中的“可汗问何欲”,应为“天子问何欲”。因为此诗句之前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明明是“天子”,为什么突然变成了“可汗”呢?显然前后矛盾。“可汗大点兵”的诗句是对的。因为北周的皇帝是鲜卑族,理应称“可汗”

”,12年后所见到的已不再是“可汗”,而是隋文帝杨坚,理应称“天子”。这说明《木兰诗》的原作者并没写错,而后人不知这一特殊年代,误以为“可汗”与“天子”是同一人,所以在传颂和转抄中又出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可汗”。

据《归德府志》、《商丘县志》和碑文记载:木兰返里后,释其戒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

至于木兰死后,为什么直到唐初才追封,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因为隋文帝杨坚,为了自己的私欲,逼死了一位巾帼英雄,乃是一件令人唾骂的丑闻,捂且捂不住,更不可能再去大肆宣扬。他的儿子杨广尽管为夺其王位棒杀其父,但仍不愿声张其父这一丑闻。所以,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者,也只有在改朝换代后的唐代明君才顺理成章。

关于木兰故里,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无非是以下九说:

(一)商丘人;(二)宋州人;(三)虞城人;(四)谯郡人;

(五)黄州人;(六)黄冈人;(七)黄陂人;(八)延安府尚义村人;(九)完县人。

以上九说,经笔者考证,木兰生于北周,死于隋初,是北周和隋时的梁郡宋城营郭镇人。唐、宋时的宋州营郭镇人。元代的谯郡谷熟县营郭镇人。明清时的归德府商丘县营郭镇人。民国时期的商丘县营郭镇人。五十年代初谷熟县营郭镇人。现在的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人。其理由是:

(一)营郭镇虽历干余年,但其地址并未改,由于历史的变革,只是归属不同而已。北周和隋时,营郭镇属梁郡宋城(治所在今商丘古城南)管辖;唐、宋时为宋州(治所在今商丘古城南)管辖;元代时属谯郡(治所在今安徽毫州)管辖;明清时为归德府商丘县(治所在今商丘古城)管辖。1951年经政务院批准,从商丘县东南部划出黄冢等8个区,新建一个谷熟县,营郭镇属黄冢区。1954年,经政务院批准,谷熟、虞城两县合并为虞城县,营郭镇便归属虞城县所辖。所以,木兰便成了虞城县人。

从此,不难看出,一至四说均属一处,并无异议。

(二)志书均有记载。《河南通志》云:“木兰,宋州人,姓魏氏•••••唐封孝烈将军。”《归德府志》、《商丘县志》云:“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孝烈痛父耄羸,弟妹皆稚骏,慨然代行。”“孝烈将军庙在府城(今商丘古城)东南营郭镇北,一名木兰祠。乡人岁以四月八日祭,盖孝烈生辰云。”

(三)有石碑、庙宇等可证。原木兰祠内有唐至清历代名人记事、题诗碑72通。其中有唐杜牧题木兰庙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儿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清初著名诗人徐作肃《孝烈将军祠》题诗曰:“远郭东南孝烈祠,木兰桑梓记隋时。仓皇成檄推穷老,慷慨中闺有健儿。铁甲擐来杂佩冷,鸾书绝去令威迟。千年血食瞻灵爽,伏腊金枝宛宛披。”清查岐昌亦有诗赞曰:“帕首弓腰出阁姿,苍凉营郭纪完碑。俯怜弟妹辞家远,仰答君亲哭节奇。世上几曾留名氏,人间哪复辨雄雌。女郎胜取花名在,岁岁春风一度吹。”

据碑文记载,“孝烈将军祠”始建于唐,宋、元、清等历代均有修复。南宋宋宁宗嘉泰至嘉定年间(12011208年),即金章宗泰和年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散忽刺,重建大殿、献殿各3间,创塑神像、待人有7。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力赞汤德等人捐资2500贯,又大修术兰祠殿五节,山门、大殿、献殿、东西配房百余间。山门内两旁塑有两匹战马,大殿内塑木兰戎装将军像,后楼塑有木兰少女像和全家像,还有娃娃殿等。并立有侯有造所撰《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一通。改“昭烈”为“孝烈”,改“娘娘庙”为“木兰祠”,改其俗误,以正芳名。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春,由杜家集王公信募捐,又再次大修,并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一通。

经历代翻修,至40年代初,殿房已增至200余间,占地10余亩,另有祠地400余亩。令人遗憾的是,1944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国民党商丘专员公署某部大队长田中田以共军在祠藏身为名,放火烧祠,大火延至月余方熄。毁房百余间,72通石碑仅剩两通。80年代田中田从台湾曾致信商丘,深表内疚,并表示愿出资重修木兰祠以赎罪,但未能如愿便病逝台湾。

(四)说是黄州人、黄冈人、黄陂人、完县人皆与《木兰诗》诗意不符。黄冈,在湖北省东部、长江北岸。黄州有二,一是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置,治所在安平(今广西钦县西南)。二是隋开皇五年(585年)改衡州为黄州。治所在南安,后改黄冈。

黄陂县在湖北省中部。湖北的黄冈、黄陂距黄河千余里,如何能够“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如是广西的黄州,距离更远,那就更不可能了。黄酸有术兰山,但木兰山之名源于木兰花,与魏木兰却没有任何联系。元代时河北完县东亦有木兰冢庙。有人便说术兰是完县人。珠不知,完县在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之东,黄河之北。木兰从军是北征,而不是南征。如是完县人,必须背道丽驰。北周时黄河距营郸镇约300余里,况是五月从军,五月昼长夜短,白昼长达15个小时,骑马每小时行20余里完全可能。

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句,亦是写实。黑山共有四处:一是在今包头市西北;二是今内蒙古北罕山;三是今北京市昌平县北天寿山;四是在今河南省浚县西北。东汉未农民起义军领袖张飞燕领导黑山军据此。显然《木兰诗》中所提到的黑山当指河南的黑山。从当时的濮阳郡渡口(在今山东郵城北)渡黄河向西北去黑山约200里。因当时连人带马渡河并非易事,必然会耽误行程,故第二天行程较短。至于为什么完县会有木兰冢庙,也很好解释。木兰从军12载,出生人死,屡立战功,必然为人们称颂和敬仰。为祭祀之方便,有的修庙、建祠,甚至建衣冠冢,亦在情理之中。为功臣建庙修衣冠冢在古时已屡见不鲜。如汉代在微山湖建“三贤墓”,以纪念“殷之三仁”微子、箕子和

比干。其实真正的微子墓在商丘青冈寺,比干墓在河南卫辉市城北,箕子墓在商丘古城北 4130步古蒙城内。再如岳飞被害后,亦在杭州修墓、建祠,朱仙镇等地均有岳王庙。但岳飞的故里不在杭州和朱仙镇,却在豫北的汤阴。关羽是山西人,但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关帝庙,仅商丘古城内就有8座关帝庙。

198525日新华社在报道“延安建成木兰陵园”中说:

“相传木兰为延安府尚义村人氏”,“万花山麓有花家世代冢地”等。一个“相传”难以令人置信。木兰,本姓魏。所以,花家基地与魏木兰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五)称谓可作证。称谓有其地域性,古今皆然。《木兰诗》当是木兰自述。诗中的“爷娘”亦是今日的“爹娘”称谓。至今商丘人仍将父子俩称为“爷俩”,称“大伯”为“大爷”,“二伯”为“二爷”等等,便是明证。

(六)木兰所从事的职业亦可作证。商丘是古时的丝绸之乡。

跟随刘邦征战天下的灌婴便是商丘人,早年从事的职业就是贩卖丝绸。作为丝绸之乡的农户,除种田外便是以织丝绸为业。所以,“术兰当户织”亦符合情理。在当时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尚不可能有这种“当户织”的生活。

(七)农历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为纪念木兰,在木兰祠形成一个特大的古庙会。从元代至今700年来经久不衰,可见木兰在商丘影响之深。

大量史实证明,木兰是隋初梁郡宋城(治所在今商丘古城南)营郭镇人,即今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人。所以,铁道部经认真考证后,在京九线上木兰故里设立了木兰站,以纪念这位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木兰诗》这首不之作也应源于生活。

“木兰当户织”、“可汗大点兵”时作者的复杂心理,到“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的行军路线;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等等军营生活到返乡后的喜悦心情,都写得实实在在,栩栩如生。如果没有从军这段经历,即是超天才的作者,也不可能写出如此贴近生活,脍炙人口的不之作来。更值得注意的是,从军仅仅12年竟发生了改朝换代的特殊变化。如不是木兰所写,后人又怎能知道这一特殊年代呢?所以,笔者认为,《木兰诗》乃是魏木兰的自述。

《木兰诗》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诗,并非民歌。诗中多写实,无虚托之词,诗中称“木兰”者四,称“女”者八,称“爷娘”者七,称“姊”者二,称“儿”者一。所有称谓,皆发自肺腑,平白如话,自然流畅,没有任何装腔作势和雕凿。如不是木兰自述,又有谁可成其佳作呢?

有人提出,此诗无署名,不知作者是何人?其实此诗本有署名,只不过署名奇巧,不落俗套而已。明明写着“木兰诗”,作者当是木兰,无需再署名。如再署名,岂不是画蛇添足?这正如北大请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一样。郭先生回信中没有内容,可仔细一有便知,信封上已题写了“北京大学”的校名。这说明只有超天才的人,才能作出超天才的事,木兰亦是如此。再者,木兰写这首诗时,并非为了发表出版,当时未署名亦在情理中。

为什么对《木兰诗》的作者一直不能确认?笔者认为,这是“男尊女卑”思想长期作怪的结果。认为一个从军的女子,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佳作。不知,魏木兰这位巾帼英雄决非寻常女子,她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奇女子。既能成为将军,被封为尚书郎,岂能不晓兵书,不懂诗文?此诗乃写亲身经历和10余年个人感受,木兰阅历既广,感受且深,自然可写出不之作。

笔者认为,木兰应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军官家庭。《木兰诗》中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既然十二卷军书中“卷卷有爷名”,可见木兰之父决非等闲之辈。木兰之武功应师其父。有其父乃有其女。正因如此,所以,木兰才有超群的武功,并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木兰是商丘人,为什么《木兰诗》最早却始得于朔方?如找答案,笔者认为应从《木兰诗》中寻找。

《木兰诗》中有“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从此不难看出,木兰返乡时,有伙伴相送,一个“皆”字说明,其伙伴并非一人。《木兰诗》显然写于木兰返乡后,从军12年凯旋,与亲人团聚,那时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可以说是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众所周知,好诗是在激情中产生的。

《木兰诗》当在此时写成。如此佳作,木兰安肯不让患难与共的伙伴见识见识呢?伙伴知将军是女郎已是惊惶,见其诗,焉能等闲视之?势必将手稿索去带回朔方军营。事情往往是因奇而传。

所以,奇女子,又写出如此佳作,则更奇。奇人、奇事、奇诗,所以,在朔方就会不胫而走,直至民间。而作为木兰故乡的商丘为何迟迟得不到流传?其原因有二:一是可能因手稿被木兰的“伙伴”带走。二是木兰不久自杀身亡。所以,当时在商丘就无法见到《木兰诗》。因此,唐朝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始得于朔方的民间,而不是商丘的民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河南商丘网 ( 豫ICP备14014030号-7|豫公网安备4114030200001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4 12:13 , Processed in 0.0685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