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孔子祖籍栗邑与孔子还乡祠

2024-12-27 14:40| 发布者: zhangxinhe| 查看: 1| 评论: 0

摘要: 孔子是殷商之苗裔,祖先的采邑在栗,即今天的河南省夏虽县。栗,夏代属古虞地,商为栗,周至春秋属宋国,是商之故都“毫”东部的一个都邑,是商代甲骨卜辞中记载的最早的地名之一。据史载:商人迷信鬼神,崇信占卜, ...
     孔子是殷商之苗裔,祖先的采邑在栗,即今天的河南省夏虽县。栗,夏代属古虞地,商为栗,周至春秋属宋国,是商之故都“毫”东部的一个都邑,是商代甲骨卜辞中记载的最早的地名之一。据史载:商人迷信鬼神,崇信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王每遇事或对外用兵都要举行一系列隆重而繁琐的宗教仪式来进行占卜,殷墟出土的一片甲骨上就刻有“栗”的卜辞,是帝辛(封)十一年二月征伐人方,在回师途中预卜在栗驻军的卜辞。据郭沫若、陈梦家等考证,“栗在今夏邑县”。

清康熙《夏邑县志•序》:“夏邑,古宋地,孔子先世实居于斯。”孔子也曾谓:“丘也,殷人也。”就是说自己是殷商之后裔

采邑可以世袭子孙,据《夏邑县志》和古代碑刻记载:“至圣先世宋人、夏邑古宋地,孔氏采邑在焉,食采于斯,亦卜兆于斯。”弗父何世世代代为宋卿,在采邑经营产业。自弗父何以降至祁父七代坟莹均葬于采邑祖莹内.

孔子一生恪守周礼,信道甚笃,“守死善道”,重视“追远”和祭祀祖先,对祖籍常魂牵神往,栗邑所属之宋国,是殷商文化的发源之地,孔子青年时期曾多次回到祖籍考察殷礼,到采邑内之祖莹祭祀省墓,“少房鲁,长居宋”,为他的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而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基础。20岁的孔子在故乡娶妻元官氏,更是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情和眷恋。自汉之后,中国历史上都尊孔重儒,凡孔子足迹所至或影响所及之处多立祠奉祀。孔子常到祖莹祀先省基,于是“乃名其地日还乡里”。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省墓之处就地建祠奉祀,祠因里而名为还乡祠,“春秋祭如文庙之仪”。孔子还乡祠在今夏邑县城北六公里刘店乡王公楼村西,孔子的十世祖至四世祖即从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祁父共七代皆葬于此。198910月,还乡祠被公布为夏邑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11月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乡祠的始建年代,现难祥考。据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孔氏先莹记》古碑和明清夏邑县志载,在宋、金时还乡祠就已存在,据《斓里文献考》,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诏州县皆作孔子庙”作为旁证,还乡祠应始建于唐初。

还乡祠原为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其建筑仿文庙之制,坐北朝南,两进庭院,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左右两侧基本作对称式,整个建筑包括影壁、棂星门、戟门(大成门)和两侧金声、玉振二门,东西两庑、杏坛、大成殿、崇圣殿和官厅,四周环绕高墙,黄瓦红垣,碑碣林立,松柏掩映,古木参天,庙貌巍然。从前,每逢春秋两季,府县官员和儒家师生皆到此祭祀。平时瞻仰“圣迹”的游人络绎不绝,是当地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十年浩劫,物是人非,还乡祠被毁于

“文革”运动之中。

1993年,夏邑县人民政府决定重修扩建还乡祠。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女、全国政协委员孔德懋激动地说:“我先祖孔子的祖籍是宋国,我的始祖弗父何被封到栗,就是现在的河南夏色。”并亲笔为还乡祠题写了“炎黄子孙,圣商世胄,诗礼传家,翰墨生香”题字碑和还乡祠碑。维修时树立了修复的古碑,用土覆盖保存原大成殿的墙基。接着建起三楹穿堂式三门的大门和红色围墙,加上祠前广场,还乡祠占地近300亩。

1998年,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捐赠高3米高的铜质“孔子行教像”,并捐资百万元人民币,在原大成殿旧址以北重修大成殿。新建的大成殿为重檐九脊歇山式,翘檐出廊,刻桷飞飞甍,黄琉璃瓦覆顶,檐中高悬云龙绕护周边的海蓝底色竖匾,匾心为“大成殿”三个金色大字。殿中结构简明整齐,重梁起架,斗拱交错,雕梁画栋,藻井饰以云龙图案,金碧辉煌,堪称杰作,还乡祠的雄姿又重新屹立在孔子祖籍夏邑的大地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商汤的传说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河南商丘网 ( 豫ICP备14014030号-7|豫公网安备41140302000016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7 14:40 , Processed in 0.1628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